深度分析

你終於「可以」邊開車邊玩手機了!看老車廠如何脫胎換骨,抓住自動駕駛的商機

2017-04-17

今年3月,Intel以153億美元收購掌握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的以色列公司Mobileye。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(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, CES)的會場也開始出現酷炫的自動駕駛概念車。自動駕駛不再只是科幻小說,而是日漸成熟的科技。回到現實,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又將如何改變汽車產業及個人生活呢?

 

創新心法:

新創與傳統並非互斥,而是共創時代趨勢的推手。傳統車商面臨自駕車普及,不再是坐以待斃,而是尋求結盟轉型,新創公司則利用科技取勝。

 

本文四大重點:1. 一場由新創公司掀起的運輸革命。2. 異業結盟!傳統車商尋求轉型。3. 競爭或雙贏?新創與傳統交織出的火花。4. 顛覆後新生,自動駕駛帶來的4種變化。

 

1. 一場由新創公司掀起的運輸革命

Waymo(由Google自駕車專案獨立出的公司)已完成200萬英哩自駕車道路測試、Tesla的執行長Elon Musk也預言,5年內將有首批自駕車進入日常生活。雙方進度是自駕車發展的指標性觀察重點。

google_tesla_logos

在彼此較勁的過程中,Waymo與Tesla採取不同的的策略。

Waymo執行長John Krafcik曾表示:「我們致力於訓練出好的機器人駕駛,而不是從頭到尾打造出一輛自動駕駛汽車。」因此,John Krafcik以他在汽車工業超過25年的豐富經驗,帶領Waymo與傳統汽車製造商合作,希望打造出如行動時代的Android一般,可安裝於各家車輛的自動駕駛「系統」。

另一方面,Tesla選擇一手包辦軟、硬體研發及生產,未來上市的電動車將事先配備感測器等必要設備,待軟體測試通過、法規完備,只需進行軟體升級就能開放自動駕駛功能。發展方向以硬體先行、軟體逐步升級。

回到亞洲。根據2015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)調查,中國消費者願意嘗試自駕車的比例高達75%,高居世界第2(印度以84%居第1位),是相當巨大的市場。因此,中國的搜尋引擎龍頭-百度也不落人後,旗下的自駕車團隊於2015年,在北京的高速公路、交流道、市區等混合路況中完成首次公開的自駕車測試。

 

擷取###

圖說:百度自駕車

(圖片擷取:THE VERGE)

 

眼見未來交通工具的樣貌漸漸被科技公司重新定義,傳統汽車製造商難道只能坐以待斃,就像Kodak、Nokia這些被趨勢淹沒的巨人一樣,成為時代的眼淚嗎?

 

2. 異業結盟!傳統車商尋求轉型

根據畢馬威會計事務所(KPMG)的調查顯示,高達6成汽車工業管理階層認為:到了2025年,超過半數的人們不再「擁有」自己的汽車,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方便的「汽車服務」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國戴姆勒集團(Daimler)旗下的「Car2Go」。

 

3333

(圖片擷取:VOLVO)

 

Car2Go以汽車共享(Car-sharing)的概念提供會員「隨租、隨用、隨處還」的便利服務,需要用車時,在專屬車位開啟app感應一下就能取車,方便的程度如同汽車版U-Bike。消費者不需負擔購車後可觀的維修保養支出-「喝牛奶不必養一頭牛」。Car2Go推出以來累積超過百萬會員,顯見其商業模式受歡迎的程度。

 

animation-placeholder

圖說:Toyota Concept-i

(圖片擷取:TOYOTA)

 

提供汽車服務的同時,傳統車廠也試圖讓車輛更加人性化。2017的 CES展場上出現許多令人驚艷的未來概念車:如飛雅特(FIAT)將汽車模組化的「Portal」,可以隨著實際需求改變車輛配置;TOYOTA推出的「Concept-i」,偵測駕駛情緒來啟動導航、影音等各種輔助功能,是旅途中的好夥伴。

然而,無論是車輛共享或人性化設計,依然無法改變需要人類駕駛的事實。除了產品的差異化,傳統車廠能不能有更多選擇?

 

3. 競爭或雙贏?新創與傳統交織出的火花

新創公司的優勢在於新科技應用,如巨量地圖資料、影像辨識演算法;歷史悠久的傳統車廠對於車輛的機械結構、安全性及可靠度有深厚累積,各項標準也相對成熟。若能彼此互補,建立合作,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推進有很大幫助。

 

BMW

(圖片擷取:NASHVILLE CHATTER)

 

BMW與Intel、Mobileye的合作就是個典型例子。

對BMW來說,與其從0開始建構自駕技術,不如直接引進Intel的科技能量;Intel錯過了行動裝置的爆發性成長,也在積極尋求下一個可能的成長動能。而Mobileye專長的影像辨識技術,需要大量的資料來提高精準度,若能利用BMW大規模的銷售量,更能確保自身優勢。

相對「I-B-M」聯盟試圖直接打造出自駕車,通用汽車(General Motors)有著不同思維。

 

General Motors Co'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Mary Barra sits in a 1967 Camaro before the official debut of the all-new Chevrolet 2016 Camaro SIX at Belle Isle in Detroit, Michigan May 16, 2015. REUTERS/Rebecca Cook

圖說:General Motors CEO Mary Barra

(圖片擷取:Rebecca Cook/Reuters)

 

執行長Mary Barra表示,通用汽車不急於推出自駕車,而是將重心放在改善城市的運輸「體驗」,希望讓紐約等大都市的人們不需購買車輛,也能享受方便的點到點服務。

因此,通用汽車除了在繁忙的市區以40輛車隊收集各種道路資訊外,還投資提供共乘服務的新創公司Lyft。由通用汽車提供可靠的車輛與道路資訊、Lyft分享精準的消費者行為及需求,結合雙方的特長,專心提升運輸服務品質。當經驗累積、技術成熟後,推出自駕車只是時機早晚的問題。

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顯示,人們對於傳統車廠推出自駕車的信心遠高於新創科技公司(46% vs. 16%)。但也有高達69%的比例希望車廠能和科技公司合作。由目前趨勢來看,雙方的結合可說是眾望所歸。

汽車產業將開始進化,相關的技術研發就交給大企業來煩惱。站在我們消費者的角度,自動駕駛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呢?

 

4. 顛覆後新生,自動駕駛帶來的4種變化

A. 解決城市壅塞問題

如台北、上海、紐約這樣寸土寸金的都市,擁擠的交通、一位難求又昂貴的停車位總是讓人煩惱。

 

20553025101_e8d80c9a71_k

(圖片來源:flickr)

 

針對駕駛的頭痛症狀,自駕車或許是一帖良藥。

未來,自駕車將乘客送到目的地後,會自行離開到郊區尋找停車位;又或者,繼續為下一位乘客提供服務。如此一來,城市內的車輛少了,都市有更多的空間呼吸。這也是為何Uber、Lyft等新創公司積極投入自駕車隊的發展的緣故。世界經濟論壇所做的調查也發現,解決停車問題的可能性是自駕車對消費者最大的吸引力。

從技術面來看,城市也是自駕車最契合的應用場景:範圍有限、街景變動不大、移動需求高。同時,短途特性也適合引進電動車,兼顧降低碳排放的環保需求。

期待城市的未來因自駕車更美好。

 

B. 降低交通意外發生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2013年全球死於交通意外的人數達125萬人。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(NHTSA)也統整2005-2007年間所有數據,9成以上的車禍由人為因素造成。

每年有這麼多的意外,自駕車會成為救星嗎?

的確,自駕車有著比人類更加敏銳、更全面的感官,也不會有疲勞駕駛、酒駕的疑慮。排除這些人為的不確定因素後,預期自駕車將減少90%的事故發生。

但是,馬路上不會只有自駕車的存在,比方說:在印度,牛也可以上高速公路、或台灣密度很高的機車、腳踏車等,意外機率依然存在許多變數。因此,其他用路人的態度是自駕車理想能不能落實的最大關鍵。

 

C. 改變時空定義

每天花大把時間開車往返的上班族,如果可以騰出雙手及大腦,通勤時光就不再只是一天中的空白片段。

 

SONY DSC

(圖片來源:flickr)

 

自駕車就像專屬個人司機,將許多因為開車、搭車而中斷的日常行程銜接起來。舉例來說:上班前,在車上預先整理資料、看看創新拿鐵今天的好文章;下班後,在車上把公事做個收尾,準時回家專心享受家庭時光;假日出遊時,以往負責開車的司機不再因為旅途勞累,到了目的地之後只能爬爬枕頭山,而有更多的心力遊山玩水。

時空得以延續,生活的步調也許不再如此片段而匆忙。

 

T012356

(圖片擷取:Wikipedia)

 

通用汽車執行長Mary Barra曾預言:「5年內車輛將成為人們的第二辦公室。」這並不代表我們需要延長工作時間,在「時間就是貨幣」的年代,解放更多自由時間是自動駕駛技術的最大價值。

 

D.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

在麥肯錫(McKinsey)的研究報告中,商用運輸車隊會是自駕車最早普及的領域。

 

img_id278493ampt1455185230564

(圖片擷取:CATAPULT)

 

商用運輸車隊路線單純,藉由電腦集中管理,依據當下的交通狀況計算出最省時、順暢的送貨路線,避免塞車造成的延誤以及油耗,企業可以享受降低燃料成本的好處。

藉由科技的輔助,世界最大的國際快遞公司UPS得到驚人的成果:UPS利用軟體分析內部數據,規定送貨的路線「避免左轉」,最終的效益是:每年省下1000萬加侖的油料、減少2000萬英哩路程、多送35萬個包裹、還降低了2萬噸的CO2排放。

目前各家廠商對自駕車正式上路的時間點看法依然存在分歧,但普遍認為未來5~10年間將有重大突破。也許過不了多久,想來個環島之旅不必再等18歲考駕照,只要點開app輸入簡單資料,就讓自駕車帶你安全地上山下海!

 

訂閱《王文華談創新》音檔,用創新案例改善工作與生活。

免費訂閱《創新拿鐵電子報》,不錯過任何創新案例。

參考資料:

1. Your car will become a second office in 5 years or less, General Motors CEO predicts

2. Ten ways autonomous driving could redefine the automotive world

3. Self-Driving Vehicles in an Urban Context

4. Why UPS Is So Efficient: “Our Trucks Never Turn Left”

5. Sharing Economy Transforms Automakers

 

推薦閱讀:

1. 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讓我們知道,「先行者優勢」並不是萬能!

2. 這陣子,車商都做了些什麼?

3. 歐巴馬讚不絕口的「駕駛技術」,自駕車大幅降低車禍率

上一篇
下一篇

相關文章